企业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管理、文化的滋养,更离不开正确理念的价值导向。理念是凝聚职工的精神力量,是超越物质的企业之魂,精神聚合力量是振兴企业最宝贵的财富。我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淀,特别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文化,不仅对我国历史产生过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而且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超出国界,远播到东南亚和欧美各国。大力研究、探讨中外文化兼容、结合和应用的途径,整合构筑新的企业人文价值体系,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文化支持,已成为一项时代使命。不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西方的行为科学,只要具有先进性,并能为我所用,都可以采取“拿来主义”。在创业的行进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形成了指导光威集团蓬勃发展的企业文化。仁爱、礼仪、勤俭、忠信、创新已经成为支撑企业前进的文化支柱。“仁者,爱人。”(《论语》)  儒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仁”。在《论语》中“仁”字出现了109次之多,其中“仁者,爱人”非常明确的点明了“仁”包含人类一切美德,是人际伦理关系和道德人格赖以遵守的最高准则。人生的责任就在求仁,人生的意义就在行仁。儒家的仁爱思想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古流传,我们今天不是也在讲,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就更加美好吗?

 

       儒家的“仁”内容深厚宽泛,“仁”是最高的德,也是最高的行为规范。“仁”就是人道主义,是人类永世都要全心坚守的精神家园。无德无信、无情无义是人类生命的严重疾患,企业缺了诚信和道义,就会失去立业的根基。因此,让职工互敬互助,一人有事,大家相助,同艰苦、共患难,就会凝聚起旺盛的人气,形成强有力的磁场,就会不断提升团队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能产生同心同德、万众一心的力量。

 

       儒家讲的“仁”是带有强烈情感倾向,这似乎有悖于现行的制度化管理。清华大学魏杰教授在《企业前沿问题》中提出,现代管理不接受亲情化管理、友情化管理、温情化管理以及随机化管理,而看中制度化的管理模式。我们认为,刚性的制度化管理与柔性“以人为本”的管理完全有相互结合的余地。我们赞同在制度化管理中适当的引进亲情、友情、温情的内容,来一点人情味,“淡化”一下规则,“软化”一下制度,员工的潜能有时就是靠人情味激励出来的。无情的制度,有情的管理,情理交融,刚柔相济,应该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当管理由制度层面、行为层面向精神层面转变时,就把科学管理引向文化管理,这就是管理的质的飞跃,人的思想也会因之得到升华。

 

       管理有要求和对待两个方面。我们对员工的要求是代表光威人的企业文化、有高尚的操守、敬爱人、尊敬人、有勤俭敬业的主人翁精神;从管理层面(对待员工)看,要求爱护人、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激励人和造就人。总之要以德服人、以情感人、与人为善。“天道人情,凝于仁。”(《礼记章句》)

孔子认为,“仁”就是“泛爱众。”(《论语.学而》)就是说对员工的关爱和帮助,首先应该关注他们的大多数,关注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帮他们排忧解难,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光威集团3000多名员工,70%以上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务工者,他们远离父母、远离亲人、远离家乡,他们更需受到关注。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当务之急,特别是解决好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乃是稳定人心之举,安居才能乐业,这是古今恒理。我们在资金特别紧张的情况下,建起了高档次职工公寓、宾馆化食堂及家属住宅楼。职工住房不交租、集体公寓免费提供日常生活用品。浴池、舞厅、图书阅览室等都免费开放。职工进餐每次可自选两菜,主食按需供给。公司还为职工家庭开设食品自选店、净菜瓜果店,且一律按优惠价出售。每年仅职工就餐补助、净瓜菜补助及自选商店的补助,就需补贴100多万元。公司还挪出20多万元建起了一流的托儿所,专门安排了两名保育员,购置了两辆接送幼儿入托的专用车。这些仁举,使职工“家”的感觉浓了,“乐业”的心稳定了。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也。”恻隐之心也可以说是同情心,也属于“仁”的范畴。救死扶伤、扶危济贫等都是“仁”的行为。在企业里弘扬这种“仁”的精神,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营造出一种平等互爱、融洽和谐的文化环境。

 

       来自安徽的务工者黄镇,进厂不到一年就患上骨髓炎,医院诊断需做截下肢手术,公司领导闻讯后立即赶到医院,恳请医生务必想办法保住孩子的腿。我们的真情感动了医生,终于使得黄镇康复出院。我们给他报销了全部医疗费用。这位员工的父亲被我们深深感动带着自己的另一个儿子,千里迢迢赶到光威来道谢,并表示愿同两个儿子在厂义务劳动三年偿还医疗欠债。我们不但没让他们义务劳动,反倒为他们父子在厂内安排了工作。

 

       孔子说:“仁者人也。”(《礼记.中庸》)仁人合一包含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时至今日,这仍是一种很有价值、有生命力的哲学思想。“以人为本”已成为我们核心的管理理念。

 

       制度的管理往往重制度轻人本,把人当作工具而缺少尊重和理解。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大多与员工的物质利益挂钩,在较大程度上忽视了员工渴望理解和尊重的一面。“以人为本”强调的则是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基础上较多地关注人的需求,特别是成长、成才和自我发展的需求。关注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就是“以人为本”体现关注人的精神需求。为此公司常年加强旨在提高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素质的各种培训。成立了光威学院专事培训,开设了文化、技术、微机、外语、普通话、法律知识等课程,每年举办4起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培训班,聘请财税、审计、海关、商检、银行、内外贸等部门的有关人员授课。每年还选派一批业务和技术骨干到经济发达国家和国内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学习深造。已有200多人先后被派到国外学习商贸、管理、外语等专业。公司现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达460余人,有300多人获得了工程师、经济师等中级以上技术职务资格,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智力支持。为鼓励员工学习成才,公司规定:凡参加各种函授班学习的员工,学习费用由公司承担;到高等院校深造结业时成绩优异者予以奖励。制定了能者上、平者让的机制,以品德为基础,以能力为前提,以业绩为标准,按贡献提拔的任用制,让每个员工都有希望点,每人都有危机感,为员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平台。

 

       员工的素质关系企业的兴衰。诸多素质中最根本的是思想素质,传统文化非常崇尚“德”,现在我们国家又提出“以德治国”,就是弘扬“德达天下”。对我们来说,则是通过加强员工的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达到提高思想素质的目的。

 

       德其实就是品德情操,是管方向的。“以人为本”就是要在员工中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方面的教育和规范。“德在人先,利居人后”是我们以德治企追求的目标。

 

       在我们传统美德中,勤俭、礼仪、诚信、忠孝等,都是由“仁”派生的,也都同“仁”一样深深地融入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只是由于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指向都与今天不同。坚持批判地继承才是最好的继承,我们根据时代的要求和管理的实际对这些理念又赋予新的内容,做出新的价值诠释。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礼义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岁月的风尘、历史的沧桑,千百年来悠悠不竭地滋养着中华民族的血脉。虽然礼义的具体内容也在随着时代的推移而不断改变,但是“礼义”作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精魂一直在照耀着我们的前行之路。“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君子无礼不动”(《礼记.中尼燕居》)、“失礼则人离”(《诸葛亮.将骄》)以及我们常说的“礼尚往来”(《礼记.曲礼上》)等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我们认为,“礼”就是礼节、礼貌、礼仪的社会规范,具有丰厚的文明内涵,是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也可以成为文明的标志。因此我们常把讲“礼”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弘扬。我们制定了文明礼貌公约,规定了文明用语,编制了《员工礼仪规范》,并进行了广泛的培训,严格礼仪规范。在光威集团,每天各单位的“一把手”都要同全体职工一起做“早礼”、“晚礼”和相互行“鞠躬礼”,多年来如一日,形成了雷打不动的“三礼”制度。每天各单位的管理人员,都提前站在各自的大门前,迎候上班的员工,向职工行鞠躬礼,问“早晨好”。凡是光威人都要做到仪表端庄、用语规范、礼貌待客、热情服务。礼仪的文明滋养着光威人,丰富了企业的文化内涵,极大地提升了光威的品位和形象。文明礼仪已形成光威人的特色文化,成为我们引以自豪的形象品牌。

 

       诚然,在商品经济时代不言“利”是不实际的。员工的合法利益应当得到尊重和保护,关心员工的切身利益也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企业、员工追求利益最大化都是正当的。但是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不能以牺牲员工和用户的根本利益为代价,不能用竭泽而鱼的方式掠夺资源,不能不顾生态环境放任污染。追求利益最大化,不能见利忘义、不择手段、不讲原则、片面逐利,甚至弄虚作假、坑蒙拐骗或以假冒伪劣来唯利是图,以不义攫利是非常危险的。当前,社会上的道德滑坡,就是重利轻义的恶果。因此,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我们要建立新的义利观,要用“义”来规范和约束“利”,以“利”促进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义利合一就是“行义达其道”(《论语.季氏》)。

 

       摆正和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是现代企业管理者不可掉以轻心的大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在经济管理中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强化“用户第一”的观念,加强“义”的自律;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员工的劳动保护,加强环保的力度。我们采取从源头抓,更新设备、改造工艺,优化生产生活条件和实施综合治理“四步伐”治污防污。1994年建电镀厂时,就是先投资38万元购置先进污水处理设备,使各项指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之内。1998年年底,公司所属所有的工厂车间都配置了“低速高排”大型引风机,解决了油漆气味重和噪声大两大难题,同时还把所有的燃媒锅炉更新为燃油锅炉。公司大刀阔斧地对厂容厂貌进行了彻底改造,栽花种草、铺路建厕(水冲)、安灯植树,通过绿化、美化、香化、亮化,使厂区面貌彻底改观。2000年4月在北京圆明园福海畔推出全国首创环保新举措──北京鱼苗大放流活动,光威集团独家出资20万元放生优质鲤鱼苗、鲫鱼苗25万尾。这次放流义举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领导及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讲“义”让我们对员工进行关怀和呵护的同时,也要让他们明确服务和奉献的义务和责任,处理好“人人为我”和“我为人人”的辩证关系,这是一种双赢模式,这才是利益最大化。讲“义”还要引导讲奉献,并升华到振兴民族、为国家效力的爱国主义精神上。“为人谋而不忠乎?”--(引自《论语.学而》)  “忠”就是忠诚、忠实、竭心尽力、尽职尽责、忠于职守。忠诚在现代企业里仍然是有价值的为人准则,是权衡员工品德、业绩及提升与否的重要标准。光威集团是光威人的企业,任何一名员工都有、也必须有“以厂为家、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理念,提出建议、改善生产也是所有光威人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无旁贷的责任。

 

       “信,诚也。”--(引自《说文》)“信”就是信用、信义、信实、信任及信守。企业与顾客间必须架起信誉、信用的桥梁、企业与员工间必须连接信任、信实的纽带,质量承诺用之供需、信用承诺用之主雇,诚信予人,人予诚信。

 

       诚信是一种伦理道德观和价值观,又是一种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诚信是立人之本。 中国素有以诚待人、以诚为本的优良传统。先圣孔子就把言而有信看作人们立身行世的基点和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意即人无信用,不知该怎样立足于社会。他还说”信则人任焉。”即诚实守信者,才能使人对其所作所为有信心,而敢于对其委以重任。当今时代,诚信也是一种最基本和最核心的道德品质,现代人际交往的所有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都要以诚实守信的精神素养为基础和前提。

 

       诚信作为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最核心的外在表现,是社会度量一个人的“无形资产”,诚信于一个企业而言有着相同的意义。这笔资产如果丰厚,可以获得顾客的认可和信赖,拥有最健康的企业销售关系,从而帮助企业立足社会。否则就无法在企业中树立起值得信任的人格形象,也就会缺乏凝聚力和号召力,企业的长足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顾客是自由平等的关系,供需出于双方自愿的原则。然而在光威人看来,生产要服务于顾客。从公司领导到普通工人,每个人都是以严谨的作风和热忱的态度投入工作。为确保按期按质交货,光威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这是忠于顾客、信于顾客的表现。也是光威人视信誉为生命的表现。“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漠》)  传统文化崇尚勤俭。“天道酬勤”、“克勤克俭”、“勤俭持家”等格言对我们今天倡导艰苦创业、勤俭理财等仍有积极意义。“天道酬勤”的管理理念是陈光威主席首先引入公司生产和管理环节的,他说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勤”应一释二意,其一解为“勤劳”,其二解为“勤俭”。他还将“克勤克俭”、“成由勤俭败由奢”、“不勤于始,将毁于终”、“习勤忘劳,习逸成惰”等掌故名言融入治业理念、警醒后人勤俭。勤俭已深深融入我们的理念,并被纳入厂训之中。

 

       根据勤俭的原则,我们创立了以预算为核心的运作模式,加强了经营管理中的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实施了早期低成本运营和扩张战略。用提高效率的方法节约降耗、降低成本,采取优化资源、优化投资、优化组合等多种手段节财。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们搞节约就是从细枝末节做起,精打细算。我们把做渔竿裁下来的边角料,经过技术处理,加工成无回收价值的马路井盖和水篦子;废旧纸箱统一收集,保管员用胶粘合起来,能裁成不同型号的包装箱码头和枕头。大纸筒、沙筒、BOPP、PET边角、薄膜下脚料、离型纸头等几十种废料、废物都排上了用场。变废为宝,每年可创效益达百万元。

 

       提倡节俭就得抑制奢侈腐败,保持廉洁朴实的作风。我们规定,干部、职工中午一律到职工餐厅就餐,任何人中午不得喝酒、不准进酒店,即使来客或外商也不例外。有的外商因此受到感动,当场签订了合同。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节约接待招待费、吃喝费也能达到上百万元。公司还规定,所有干部均不配备专车,上下班和职工一起乘坐班车;办公和出差由车队统一派车。仅次一项,一年节省50多万元。

 

“天道酬勤”让光威集团在十几年里创造了很多个中国之最——它是中国第一家自制渔竿设备并用国产设备生产渔竿的企业,是第一个让中国渔具走向世界、让五星红旗插上世界渔具博览会的企业,是目前世界渔具年产量最高、花色品种最全的企业,是第一家尝试厂商结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渔具超市连锁销售的企业,是中国第一家将渔具公司开到美国的企业…… 光威人凭借着20年如一日的勤奋、勤俭不断创造着令人振奋的可喜成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乾卦》)  在中国的企业拓展版图上,1987年并不存在一个叫做“光威集团”的企业,但光威集团的前身——威海石化科研器材厂却已经颓废破败地垂死挣扎了很多年。当时那个仅有35名员工的镇办工厂负债高达76万元,仓库里的10多万米玻璃纤维布仍在滞压,破产似乎是其必然也是唯一的选择了,所幸的是老石化科研器材厂的最后一任厂长并没有放弃,否则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花色品种最全的渔具生产企业恐怕将不会产生、也不会存在。这个厂长就是光威集团的创始人、现光威集团主席——陈光威。

 

       这个胶东汉子时任田村镇工办主任,他种过地、当过瓦匠、赶过牛车、采过山石、当过村支书,生活的重锤把这个原本的庄稼汉锻炼成了真正的铁塔硬汉。面对颓败的工厂和颓废的工人,陈光威上任的第一个决策就是将工厂转轨到国内尚且很少有人涉及的渔具原料生产领域。当时的国际渔具生产市场刚刚由韩国等向中国转移,国内可以批量生产渔具的仅有国营威海环球渔具等屈指可数的几家。生产的转轨为老石化科研器材厂接通了早期的中国渔具市场,为光威集团的诞生和发展铺就了最初的道路,也为几个月没发工资的职工带来了看得见的经济效益。转产5个月后,那座破旧的小厂竟不可思议的赢利了3万多元,虽然3万元对企业的发展壮大只不过是杯水车薪,但就是这杯水车薪的3万元让陈光威稳定了军心,也让老一辈光威人看到了希望。

 

       1988年,一个彻底改变光威集团和光威人命运的战略决策在陈光威的头脑中闪现,他决定充分利用工厂可自行生产玻璃纤维布的优势,开始转产渔具!与此同时他和助手们积极开始联系生产设备进口事宜。然而当他东奔西跑、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取得中行威海分行40万美元贷款的允诺后,却因整个威海滩没有一家有外汇权的单位敢为其担保而化为泡影。光威人第一次尝试接触渔具的计划就这样搁浅了,但是光威人并没有将信念放弃,他们决定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制造自己的渔竿生产设备。  当年的科技攻关人员有的已经离开、有的已经退休,陈光威和苗丰课是硕果仅存的目前仍供职光威集团的老光威人。年过花甲的苗丰课现任光威集团设备总顾问,在谈及当年的创业历程时他不胜感慨。他说凭借着对接触过的进口渔竿设备的记忆和些许经验,设备攻关小组照葫芦画瓢,在土法上马的同时积极消化吸收、构思创新,整整一个冬天,他和其他5名攻关人员基本没有离开那座临时命名为“设备开发办公室”的平房,小屋里唯一的大炕既是工作平台,也是睡觉的卧床。那时我睁开眼睛是设备、闭上眼睛是设备,梦里最不缺的还是渔竿设备,一个冬天,一条渔竿流水线就出来了。这位憨厚的胶东老汉微笑着用浓重的胶东方言回忆十几年前的故事,在他轻描淡写的描述中,笔者分明可以体味到创业者当年的艰苦、阻碍、奋斗、汗水和攻关不止的气魄,当然其中也绝对不乏对成功的憧憬和失败的沮丧。回过头来审视创业之初,陈光威先生也不胜唏嘘,他很庆幸当年没有在一连串的失败和挫折中放弃希望和努力,他认为“改革开放给国人带来了创业和发展的纵深空间,但能够在改革空间中游刃发挥的只能是品味过生活和创业磨难的过来人”。

 

       正是基于那番波折的经历,陈光威先生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人生的信条。这是一个创业者的信条,同时也是创业中的光威集团的信条。如果说斗天斗地的大庆精神创造了大庆,那么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同样创造了光威。

 

       20年来,光威人创新的脚步未曾间断。光威集团并未因渔竿领域的成功而驻足,它很快又向渔线轮、碳素制品、电镀、橡胶制品、机械加工、化工材料、渔具杂品等行业发展,几乎每以年都成功开辟一个甚至更多个新的发展领域,而新产业领域又为原有产业提供了原料供应渠道或技术保障。光威集团的发展历史实际上是企业多元化延伸和配套领域协作的历史,同时也充分证明企业只有积极的向未知产业和未知领域探索、挑战,才能充分汲取能量,才能不断向前发展,才能创造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业绩。

 

       作为中国生产碳纤维渔竿等碳素制品的主要生产厂家,光威集团每年需要进口各种碳纤维约400吨(以2002年为参照标准)。多年来,光威集团积极寻求碳素布国产化的途径。在依托国内各大专院校的科技力量和国际友人的帮助指导下,光威集团经过多方组织专家论证,于1998年从国外引进了年产200万平方米的碳纤维预浸布的生产线,并于当年顺利投产。该生产线填补了中国在宽幅碳纤维预浸布生产能力上的空白,为光威集团进一步研制生产高档碳素制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国内其它原来以进口碳素布为原材料的相关领域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国产碳素布材料。2001年12月光威集团在原有的碳素布生产规模的基础上扩大了生产规模,壮大了碳素布生产能力,拓展了销售渠道,为将来生产其它碳素制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0年9月,光威饵料厂建成投产,全套引进意大利生产设备和工艺并结合中国水域的特点研制光威饵料,为顺应成品套装和渔具杂品抢占市场份额的销售格局夯实基础。2001年7月,占地面积400余亩的全国首家碳素制品生产中心奠基投入全面建设,至2003年底工程基本完工,光威公司的整体产业结构因此趋向布局和产业平衡。2002年9月,文登光威工业园在文登市小观奠基,包括100亩生活区和400亩工业区的工程开始动工建设,至2003年底,占地100亩的生活小区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2003年,对于光威集团来说是收获颇丰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新建企业4个,完成扩建和改造项目6项,“GW”商标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光威集团还获得威海市首届“百家诚信企业”等等。

 

       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早已融入光威人的血脉中,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神光威集团才能够日益壮大,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光威集团才能够蒸蒸日上。

 

       创业初始的光威人汲取传统文化的精粹指导企业管理,新一代光威人继承传统的同时,适应环境政策的变化及时做好治业理念的调整。年轻的陈亮董事长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包括孔孟之道和孙子兵法等学术在国外的很多企业广为流传效法,甚至被奉为贤言箴句,中国的企业同样可以也应该借鉴和师法。这位在国外留学六年、接触感受先进经济管理模式六年的青年才俊对传统文化的精髓理念也极为推崇,并因势利导的提出了传统文化嫁接现代企业的三项主张。

 

       ——“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人是财富的创造者,是第一生产力。决策者须胸怀宽广,擅用伯乐之睛识才、重才、爱才,对人待之以礼、委之以任、授之以惠,讲究用人之道,关注个人的想法和利益,激发个体潜能,以人力资源建设构筑企业发展的智力平台,以多种机制促进个人和企业共同发展。

 

       ——“兼收并蓄”,重视经验传承。以企业文化为载体,整合先进的价值理念,营造平等、和谐的文化氛围,培育适合企业实际的亲和力和团队精神,并利用一切既有资源、信息及经验的聚合效应积蓄企业的综合实力,提升企业形象。

 

       ——“一日三省吾身”,重视管理艺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是亘古哲人对人身修养、职业修养、自律意识的珍贵喻示。娴熟的管理理论与深厚的学养,才能成就规范、透明和有序化的管理。

 

       这位年轻的管理者有着虔诚的师承前人的态度,并把精华的传统无处不在的体现于他的企业管理中。他凝练“人本至上、仁德至善、勤俭至美”的企业理念,制定了“孝为本、礼为先、俭为上、勤为根”和“长者为父母,壮者为兄弟,少者为子女”的厂训,把“天道酬勤”奉为企业精神,以“挑战极限、追求卓越,超越自我、跨越发展”作为企业口号……浓郁的儒家思想氛围似乎将光威集团生产性企业的性质日加淡化,企业中弥漫的儒雅涵养和管理者身上的大将风范无一不折射出传统文化对生产和管理的深刻影响。

 

       光威文化的拓展完善与光威集团的成长壮大相得益彰,光威文化指导着行进中的光威集团,光威集团的发展为光威文化的深化提供了实践支持。光威集团仍在壮大,而壮大了的光威集团同样在缔造着更加绚丽的光威文化。